破局行业寒冬 引发深度变革——一则汽车品牌招商政策视频备受热议为哪般?
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危机,门店过剩、价格非理性竞争与利润空间归零……中国汽车流通行业正深陷严峻的“极寒”环境。
这种局面呼唤实质性破局者,而一则意外曝光的招商政策视频,正成为行业变革的关键信号。该视频由参会经销商在抖音平台发布,源自北京汽车制造厂于7月21日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三届营销服务大会。视频中“温情”、“0套路”、“0对赌”、“0扯皮”等表述,精准触达了经销商的核心痛点,反映出行业对根本性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这一事件不仅备受热议,更突显了厂商关系重构的急迫性。
图片来源:参会经销商
破冰“极寒”的创新补贴政策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年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及发展机遇报告》,当前经销商网络正面临多重压力叠加的生存危机,流动性紧张、经营成本高、库存压力大、市场低迷等。更严峻的是,建店投入大、人力负担重,以及厂商政策信任危机和关系不平等问题,正推动“退网潮”的持续蔓延。这种结构性困境不仅削弱渠道韧性,更威胁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北京汽车制造厂推出的招商政策犹如一股清流,直击经销商痛点。该政策的核心在于高额补贴支持:建店补贴最高达370万元,在成本较低的区域,经销商甚至可以白得一家门店。同时,配套为期两年合计36万元的员工薪资补贴,即首年24万元、第二年12万元,覆盖门店总经理、销售总监、市场经理、新媒体经理及试驾专员等核心岗位。
这种设计不仅缓解经销商的现金流压力,更显著降低人力成本负担,从根源上重构厂商价值链条,体现了主机厂与经销商共建共赢的诚意。而政策的制定者——北京汽车制造厂,也再次成为了关注焦点。
企业根基与战略赋能的坚实支撑
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政策创新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战略资源。据官网显示,北京汽车制造厂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二家大型汽车企业,1958年由朱德委员长亲自题写厂名,2020年北京汽车制造厂落户青岛,投资152亿打造青岛总部基地,同步建成发动机、车桥、车架等核心零部件工厂,是一家集越野车、轻型车、乘用车、军车、改装车的全资质整车制造企业。
202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正式成为世界500强魏桥创业集团新能源汽车板块重要组成部分。魏桥新能源汽车围绕“轻量化、绿色化、智能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化布局,成为汽车行业独有的掌握全铝产业链的企业。
长效合作机制的系统构建
经笔者深入了解,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政策体系超越简单补贴,涵盖多维度合作机制,旨在保障长期共赢。除了上述所讲到的政策之外,还通过施行“一地一商”、“一商多城”、“政策保护”和“运营帮扶”等措施,保障了经销商利润。有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北京汽车制造厂盈利渠道占比高达70%。
不仅如此,北京汽车制造厂还联合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机构,组建由银行系、汽金系、租赁系构成的产业供应生态圈,为经销商提供多样化融资产品和服务,缓解资金压力。未来还将进一步实施和加强品牌和渠道的数智化营销建设,提高商家运营效率。
图片来源:参会经销商
未来发展的战略前瞻
在魏桥创业集团的强力赋能下,北京汽车制造厂将会在产业、资金、文化、管理等方面持续增强支持力度,与经销商一道,创建共赢生态链,深化与渠道、用户的链接,创造长期价值。北京汽车制造厂真正在用务实的品牌发展理念,和对长期主义的坚持,坚定地走在了国家反内卷的政策前沿,成为行业内卷的破局者,品质MPV的倡导者。
聚焦未来,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战略布局也同样值得关注,核心MPV业务将以独立品牌“锐胜汽车”运营,立志成为国内MPV市场的破局者、倡导者和领航者。通过对MPV价格带和车型的重新定义,锐胜汽车将深耕细分市场,将进一步强化破局效应。锐胜汽车的独立运营,承载着主机厂与经销商共创长期价值的愿景,预示着汽车产业从内卷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来源:参会经销商
结语:
若想改变经销商“极寒”的现状和厂商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非是在旧有规则下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根本上重构主机厂与经销商的关系,真正以“共赢共建”为方向,坚持长期主义,将经销商从“成本承担者”转为“价值共创者”,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可持续发展范式:只有让合作伙伴赚钱,才能实现渠道的真正变革,也是中国汽车品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