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日产“7天包换”踢爆潜规则 有车企变相给经销商下指标限制退车

  • 浏览量:3213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4-26

奔驰西安女车主事件虽然告一段落,但它的余震还未消失。最近一段时间,效仿该车主的维权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甚至出现了一位女车主“坐塌”宝马机盖的事件。昨天,第一财经记者在上海协助某位车主维权时,他表示:“如果只能‘按闹分配’,那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国内某豪华车企人士评价说,这些事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汽车三包法不完善,“三包法其实对于汽车这一块是偏袒主机厂的,至少约束不像其余行业。”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同时获悉,有厂家通过商务政策变相下达“退车指标”,以减少用户退车数量。

不过就在今天上午,关键性的破冰事件终于发生。4月24日上午10点,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对外发布公告称,从2019年4月24日-2019年12月31日,凡购买东风日产全系家用汽车产品(含途达),均可在原有“三包”政策的基础上,额外享受“7天质保换新”及“首、二保不受限”服务。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汽车行业首个“7天包换”政策出台

在现行的“三包”法规中,“退换车”条件的达成相对苛刻。以西安奔驰女车主事件来说,按照汽车三包法的流程,发动机漏油需要在维修两次或者三次以上仍无法解决故障的前提下,才能予以更换发动机,而不能更换车辆。而奔驰女车主维权的出发点之一,更换发动机会导致车辆二手车残值大幅降低。

东风日产的“7天质保换新”政策,承诺客户车辆在购买7天内,国家标准范围内的主要零部件出现特定品质问题,均可申请免费更换同型号、同级别、同颜色的新车。

所谓“特定品质问题”的定义是:汽油车发动机、变速箱,电动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车身、转向、车桥、制动、悬架等系统因为质量问题需要更换主要零部件的情形。也就是说,东风日产的车主如果遇到奔驰女车主同样的状况,可以直接换车。

相比国家三包政策“60天/3000公里以内,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的免费退换车规定,这是一条更具保障性的补充、升级条款。对于车主而言,这一条款确保了后续的用车无忧,也保障了消费者最基本和最关切的权益。

需要说明的是,该项政策并非止于今年。东风日产内部人士称“这个门打开了就不会再关上”,之所以规定时间,是考虑明年继续加码,进一步延长“包换”的时间范围。

除了“三包”升级,东风日产还推出了“首、二保不受限”政策,核心是取消对首、二保客户回厂时间及里程的限制。具体条款为:自2019年4月24日起,凡还未做过首、二保的东风日产车辆,客户均可在任意时间或里程内回店享受首次免费检查与二保免费保养服务。

此前国内绝大多数车企的做法是,限定车主进4S店首保的时间,超出时间将不享受免费首保,部分品牌甚至规定超出首保时间,车辆质保也会受到影响。其背后的意图一是确保新车按时保养,不出现品质问题;二是培养车主回4S店保养的习惯,增加售后业务收入。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7天包换”就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内部试点。今年4月奔驰西安女车主维权事件,客观上加速了东风日产该政策的推出。

“退车指标”潜规则浮出水面

汽车产品投诉一直是我国消费领域的重灾区,据全国消协数据,2018年全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咨询信息系统共录入汽车产品(含零部件)投诉19283件。从消费者投诉问题分类看,汽车相关投诉主要集中于售后服务、合同及质量问题,占比分别为32.2%、20.7%和20.0%。

涉及汽车售后问题的投诉,又以“不履行三包义务”、“不履行售后承诺”、“售后在三包期内收费修理以及经营者变动导致无法正常履行售后服务”为核心。在维权过程中,用户上门拉横幅、开工程车堵门甚至于打架斗殴屡有发生。

“其实不是我们不履行三包义务,出了质量问题是找商家没错,但是退还是换,经销商根本没有决定权,一切都是厂家说了算。”某美系合资品牌经销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厂家商务政策会根据经销商的销量规模,变相限定每年的退车数量,一旦超过,经销商将会损失几十万元的年度返利。

不过记者随后致电多家自主品牌、豪华品牌以及其他合资品牌经销商,他们反映对应的厂家没有给出相应的“退车指标”。

关于东风日产“7天包换”的政策,中汽协、乘联会等负责人认为促销意图较多。 汽车经销商自媒体、工商联商会专家麦迦认为,此次东风日产提出的“7天质保换新”服务,事实上是奔驰事件后,企业以更主动的姿态展示自我形象、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举措,从根本上确实是能够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东风日产的做法是一个非常“smart”聪明的“促销”行为。不过在汽车之家等网站的评论区,许多网友认为即便是营销行动,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由于东风日产是中国第四大合资车企,年销量规模超百万辆,业内纷纷讨论东风日产“7天包换”的举动会否引起行业内其他公司跟进。不过截至发稿时间,从第一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数家车企的情况看,它们目前还没有应对措施。

“无论如何,这都是强化消费者利益保障的举措,让消费者可以更加安全的购车。但车企也不会过度作无保障的透支,其他企业也不一定会跟进,企业会看哪方面更有意义,然后做相应的调整。”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记者表示。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今日热点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