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12月3日,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自201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对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的又一次重要规划。
崔东树
就在两个月前,工信部曾就《规划》内容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此次《规定》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再度引发业内关注。前后两版内容有何不同?“对比旧版,新版务实可推动,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保障措施力度也更强。”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产品安全与召回》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仍需要政策推动,新版《规划》对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并从技术创新、安全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5%的目标,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突破700万辆。”
愿景更务实可控
崔东树指出,《规划》第二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发展愿景做了具体要求。
《规划》指出,力争经过十五年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我国进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此处是相对比旧版内容最大的变化点。旧版要求,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40%。
崔东树认为,新版愿景在指标设定上更加务实可控。
首先,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从20%变为25%。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度提升。据乘联会统计,2018年新能源车产销量占汽车总产销的比例分别为4.6%和4.5%,较2017年有明显增长。但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预遇冷,产销量已连续5个月下滑。“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政策的激励和推动。提升5个百分点,更加强化新能源汽车的主导发展力度,对企业的引领作用很大,会推动企业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崔东树指出。
其次,删除了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目标,“这很合理,因为这个数据的不确定性很大。”
技术提升更具针对性
《规划》第三章强调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规定》指出,要坚持整车与零部件技术创新并重,加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并行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并提出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共创性技术创新平台,提升行业公共服务能力三方面具体要求。
崔东树认为,《规划》强化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从三方面给出具体指导,更有针对性。比如,在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方面,要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此外,对比旧版,在技术创新上,一些定义和指标的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新版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千瓦时/百公里,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2升/百公里。而旧版要求是,到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1千瓦时/百公里。“《规划》对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指标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优化。”崔东树指出,这是既要保证以纯电动车型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整体提升,也要确保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车型降低油耗。同时,对纯电动乘用车能耗的考核从11千瓦时/百公里改为12千瓦时/百公里,“指标放宽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对“三纵”的定义上也从“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变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规定》肯定了增程式汽车的发展潜力,增程式能有效降低能耗,尤其是在商用车领域,有助于尽快实现电驱动的核心战略。”崔东树指出。
强化产品质量体系的提升
《规划》第四章提出要构建新兴产业生态,并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质量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起火、自燃、热失控等安全问题频频受到社会关注和质疑,产业发展面临重重考验。
《规划》要求,一方面应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强设计、制造、测试验证等全过程可靠性技术开发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发展战略,以提升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崔东树认为,强化产品质量体系的提升,是目前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未来只有质量可靠的品牌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另一方面,要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企业对产品安全的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以及维修保养、充换电等安全标准,完善安全法规制度。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召回管理工作力度。落实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崔东树指出,未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监管和召回会形成一个更为严格的管理,“我们自己产品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越 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形成以慢充为主的充电网络
《规划》第六章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指出,要大力推动充电网络建设,首先,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适度超前、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
崔东树指出,《规划》强调快充不是主力方向,以慢充为主才是核心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和谐匹配的必然趋势,利用夜间波谷用电,才能降低普通消费者的用电成本。
其次,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引导企业联合建立充电设施运营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统一结算。加强充电设备与配电系统安全监测预警等技术研发,规范无线充电设施电磁频谱,提高充电设施安全性、一致性、可靠性,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第三,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相关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相邻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智能立体充电站,提升公共场所充电服务能力,拓展增值服务。完善充电设施保险制度,降低企业运营和用户使用风险。明确非运营车辆充电服务享受居民生活电价。
“《规定》明确了非运营车辆充电服务享受居民生活电,电网必须保证居民电动汽车用电的合理指标,实现用电价格的政策支持。”崔东树指出。
保障措施力度强
对比旧版,新版还有一处明显不同,即新增第八章保障措施。在崔东树看来,新增的保障措施释放出三大信号。
第一,双积分将与碳交易有效衔接。《规划》指出,完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建立与碳交易市场衔接机制。未来5年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能是《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双积分”),但2025年以后,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提升,双积分的效果难以在新能源汽车高比例的情况下持续推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协同发展,电耗也逐步计入能耗指标,引进碳排放交易的概念既是与国际接轨,也是实现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好事情。”
第二,新能源车购置税逐步恢复。《规划》指出,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及金融、保险等支持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公共服务、共享出行等领域车辆运营支持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通行、使用等优惠政策。“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逐步恢复,未来新能源汽车也必然要交税,形成新能源与传统车同步发展的特征。而运营补贴需要地方政府来支持。”
第三,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再迎契机。《规划》指出,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贵州、江西、福建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是以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区作为重点区域,北京是重中之重。“上述地区市场巨大,对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是重要支撑,未来这些区域的新增营运车辆都会变成新能源汽车。”
《规划》对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并从技术创新、安全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纯电动汽车依然会是新能源汽车的绝对主流发展方向。按照《规划》愿景,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突破700万辆,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为130万辆,因此2019年到2025年复合增速超过33%。”崔东树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