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许家印、李斌造车 谁才有未来?

  • 浏览量:2081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3-25

 

  创业投资人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说,“没有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值得投资,2019年将是造车新势力的倒闭年。”这句话背后,是头部企业蔚来汽车2018年亏损95.956亿元的不堪财报,以及大部分新势力处在“PPT阶段”仍需大笔资金续命的现实。

 

  然而,许家印的恒大造车项目正进展得如火如荼,5亿收购泰特机电70%股权后,恒大在造车产业链的布局基本搭建完毕。不光是恒大,神州优车也在近日以41亿元接盘北京宝沃汽车67%的股权,进一步打通汽车产业链布局。

  

 

  站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风口,一边是以蔚来李斌、法拉第未来贾跃亭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创业者,正在不断亏损;另一边是以恒大许家印、神州陆正耀等为代表的实体企业家,还在不断投入。两拨势力形成鲜明对比,而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烧钱”案例比比皆是 为何还要“跳火海”?

 

  回顾两年前,不少业内人士预测,造车新势力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可能仅有两三家,如今这一预测正在慢慢得到验证。

 

  以头部企业蔚来汽车为例,财报披露,2018年蔚来共交付ES8 11348辆,虽然半年的交付成绩可圈可点,但交付用户后的ES8质量问题备受质疑。此外,去年95.956亿元的经营性亏损,也不得不使蔚来暂停了自建厂的计划。

  

 

  再比如,贾跃亭自2015年宣布造车后,法拉第未来至今都没能实现量产,甚至在近日还被爆出,为了弥补资金不足而出售洛杉矶总部的消息。

 

  其他造车新势力也未必好过,不少企业还游离在首款车的图纸上,接下来的路,没有大笔、持续的资金投入,恐怕难以为继。

 

  造车是一项投资高,且回报周期漫长的项目,期间资金链一旦断裂,很可能企业就胎死腹中。既然如此,为何互联网、地产商等新势力还来“跳火海”呢?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认为,这还要回归汽车产业的大背景和大方向来看。

 

  100多年前,从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到今天,丰田、大众、福特、本田等外资品牌始终位居全球汽车销量榜的前列,中国品牌很难杀入其中。进入工业4.0阶段,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普及和提升,加快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汽车换道超车创造了机会。

  

 

  此外,今天的汽车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市场就有机会,这也是很多“局外人”纷纷进军这一领域,力图在下一个百年汽车史上,占据一席之位的原因。

 

  当然,更多的还是逐利者,在2014年、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最大的时候,纷纷涌入,但却对造车节奏把握和补贴逐步退坡的预测上,计算得不够精准,直至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打酱油”遇上“颠覆者”

 

  机会和利益是新势力投入造车大军的两大根本原因,至于互联网创业者和实体企业家分别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切入市场,倒是可以将其比作颠覆者和打酱油的人。

 

  互联网创业起家的蔚来汽车李斌、小鹏汽车何小鹏、车和家李想以及法拉第未来贾跃亭等,自首款车的亮相,就给人“颠覆”的印象。

 

  比如,2016年11月亮相的蔚来首款纯电动超跑EP9,号称“全球最快电动车”,百公里加速仅2.7s,还有诸多黑科技。而真正的量产车ES8到来后,蔚来又以用户体验等诸多方面的创新,颠覆了传统汽车固有的模式。

  

 

  再比如,贾跃亭2015年宣布制造的乐视超级汽车,实则在推广乐视汽车生态系统的概念,当时,生态一词几乎很少被提及。而FF91这款车的亮相,也因为纯电动超跑、续航超过700km、自动驾驶技术等关键词,成为一款颠覆型产品。

 

  此外,小鹏汽车、理想智造ONE等品牌,无不是在车型、服务等方面,力图做到与传统车有所创新之处。所以说,互联网的姿态更像是“颠覆者”。而支撑这种颠覆的背后,是长期大笔资金的投入,正所谓有钱任性,动辄200亿造车资金不过是块敲门砖,何时才能收回成本,似乎承诺永远无法精准预测市场的需求和表现。

  

 

   相比之下,传统实体企业家就没这么冲动和颠覆,反倒更像是来打酱油的。

 

  比如,格力电器董明珠在2016年12月15日,携万达集团等,共同增资珠海银隆新能源30亿元,获得了银隆22.388%的股权。然而,最后却因为投资失败,董明珠与珠海银隆的创始人魏银仓对簿公堂。如今,被问及这起收购时,董明珠则说道,“为了格力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要进入这个领域,为什么?汽车空调我们打了那么多年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银隆给我提供了一个汽车空调的平台,通过这一年的销售,汽车空调已经不仅为银隆服务,汽车行业也在重新看格力的汽车空调得到的收益。”

 

  而许家印在投资法拉第未来失败后,再进一步投资造车时,虽然一路都在买买买,但相对互联网创业者来说,更加谨慎。不再是将全部的赌注押在某一个汽车品牌上,而是从电池、电机、充电桩、销售网络等进行分散式投资,这就避免了大规模投资后,难收回成本的风险。事实上,通过分散式的收购,恒大在造车产业链上的布局,也增加了后续资金回笼的渠道。

  

 

  再例如,神州优车41亿元收购北京宝沃汽车67%的股份,则是布局汽车产业链的更保守做法,至少还未涉及到造车这一步。陆正耀表示,宝沃有着优良的产品、世界一流的制造工厂,唯一的问题是车卖不动,究其根源还在于畅销模式。而收购宝沃部分股权后,神州宝沃将共建新零售平台,最终实现汽车产销分离的模式。

 

  造车与分散布局产业链,哪种更稳妥?

 

  造车与分散布局产业链,哪种更稳妥?

 

  综合来看,互联网创业者更倾向于创立一个全新的品牌,从一款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每个环节都参与其中,并在每一个环节找到颠覆和创新的点。 而实体企业家更倾向于收购一家传统汽车企业的部分股权,并在此基础上,与其现有的业务相结合,或者借此成为企业转型的桥梁。不同的切入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特别是在资金方面,互联网创业者以一次的大笔资金投入为基础,并且仍然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但收回成本的周期漫长。而传统实体企业不会一次投资上百亿且全部砸在造车这件事上,而是相对较少的投入,且资金分配分散,而收回成本的渠道也不单一。

 

  但是,各有风险。互联网创业者不必多说,如今投入的上百亿资金何时有回响还是未知,而传统实体企业投资汽车的风险则主要在于,对投资企业的未来发展预判不够清晰,甚至还要承担相关企业的资金亏损和债务等。

 

  在模式上,互联网创业者主要以汽车销售为主,接近于一家汽车企业。而实体企业家要么是以现有企业为依托,进一步提高自有业务的水平和产品、服务水平等,要么则是将造车作为与其现有业务放在同样重要的板块,并将多板块一同发展,比如恒大健康、恒大造车等。不过,相比于造车来说,分散布局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乏为一种相对保守的策略。

  

 

  新势力的未来何去何从?

 

  无论是传统实体企业家,还是互联网创业者,在进军造车和布局汽车产业链的环节上,都是新入局者。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尚未有一个十分成功的造车或者收购案例出现,并非是时间太短,而是即便有了大规模的产品交付,却在市场检验这道环节或者其他环节出现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品的不够成熟。

 

  但与此同时,特斯拉、宝马、奔驰、奥迪、大众等都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上,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而中国汽车品牌的新能源车也已较为成熟,500km续航以上的车型逐渐增多。这对造车新势力来说,想要打破百年汽车的阵营,无疑是十分艰难的。

  

 

  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这样说道,“113家新能源车企,结局和共享单车的结局一样,一地鸡毛,最终能活下来的不会超过13家。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包括资源、成本、投资损失等,又需要多少年才能缓过劲来。”

 

  基石资本张维认为,“能源汽车行业仍是方兴未艾,虽然整车制造逐渐变成红海,但汽车产业链庞大、复杂,链条上仍然存在很多机会。”对此,他表示,“中国企业是否仍有机会夯实基础,通过深耕新能源产业链,在上下游等领域走出一些核心企业,我们将拭目以待。”

 

  编辑点评:董明珠、许家印还是李斌等,谁的造车项目更有未来,目前很难说。但是,业内和资本市场对于新势力的看法,越来越理性。我们在期待未来可能会有两三年企业存活下来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真正的“局外人”,或者说是“野蛮人”的入侵。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今日热点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