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债务风波!透视“途歌”违约后的共享汽车模式困局

  • 浏览量:3464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8-12-12
 
        “我们不是出行公司,也不是分时租赁公司,我们是大数据公司。”早在此前的某行业论坛中,途歌出行CEO王利峰曾在公开场合明确阐释了该公司的定位。不过上周末,一则来自“途歌”出行的负面消息却传遍了整个网络。根据消息,大量用户在微博上控诉北京途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途歌”)1500元的押金无法正常退还。北京、深圳、成都等地的多名用户反映退款申请提交7天后押金并未退回,另有部分用户退款时长已达两个月。据相关人士对电车汇透露,截止目前,途歌出行已爆发较大规模用户“挤兑”潮,在这样的“挤兑”潮背后,途歌出行已因经营不善、用户增长乏力等原因,连续亏损数年。
 
 
        “2015-2017年,国内产生了以电动汽车共享为概念的创业型企业300余家,而到了今年,这一数字已下降到了30余家,市场呈现的整体趋势是,以曹操专车为首的网约车异军突起成为了出行市场的主力军,而在车辆共享领域,首汽约车旗下品牌GO-Fun和上汽出行旗下品牌EVcard已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资本优势和区域管控能力成为了占有率最高的“两大”共享出行品牌,其余多半创业型公司已再无继续发力的后劲儿。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商业模式的风口背后,都会通过资本运作缔造诸多“神话”,共享经济也不例外。然而,在共享经济的框架下,强行接入多种互联网场景,除了资本浪潮退去的一地鸡毛外,还有多少满怀激情的创业者不知天高地厚的打着缔造梦想的幌子,依旧睡在资本的温床上呢?
 
 
        “综上看,共享汽车商业模式的形成,不是单纯的资本问题,而应更多聚焦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企业品牌的建设上。举例而言,当某一共享出行品牌的网点覆盖数达不到一定规模时,用户使用的便捷度就自然受到了影响,如果取个车还需要走两三公里路的话,那干脆直接打滴滴好了。
 
        “债务问题集中爆发?
 
        “据电车汇查询百度启信宝注册信息,途歌出行成立于2015年。打开途歌出行的APP发现,图上显示北京市区的车辆已不足50辆。深圳、广州、成都的很多用户也纷纷对记者表示当地的车越来越少。对于上述情况,记者也尝试联系途歌总部,截至发稿,途歌方面并未予回复。
 
 
        “另据途歌平台的退款说明显示,用户在最后一笔订单结算成功后20天可申请退还租车押金,在历次用车中未发生违章、事故、异常用车等行为,押金将于7个工作日退还。这也就意味着,从最后一笔订单完毕到退款,途歌本身就有接近一个月的资金缓冲期。显然,除了相对便捷的网点数以外,对于系统的调度能力和售后保障力,也是途歌出行这类创业公司面临的重要考验。“你不知道一位用户离车后,会不会在该车遗留垃圾、杂物等,也不能判断该用户还车后,车内外是否整洁,而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运营售后保障能力来完成。”电车汇执行主编张雅洁就此表示。
 
        “不过,根据电车汇了解的相关信息,途歌目前还拖欠地勤人员垫付的资金以及一些汽车租赁公司的租金,汽车租赁公司正在回收车辆。事实上,途歌的部分汽车并非途歌所有。其中的部分车辆很多已经被上游公司收走。此外,途歌此前还存在拖欠部分停车场停车费的情况。
 
        ““最近郑州达喀尔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计划收走200辆车,现在途歌成都的车还剩近60辆。”一位途歌出行的合作租赁公司负责人如是说。不过,也有相关人员对电车汇表示,途歌也有一部分车是自购的。根据行业媒体此前采访披露的内容,在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的北京翼翔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两位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途歌的MINI的确与这边有采购合作,途歌从4S店采购后再进行投放。业务合作的具体情况他们并不清楚,但现在应该没有合作了。
 
        ““真共享”还是“伪需求”
 
        “某国外咨询公司报告提到,目前分时租赁企业运营成本高,且订单规模不足,从而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问题是,由于上述特点,分时租赁企业很难扩大规模。事实上,400家分时租赁企业中,即使是拿了很多融资的GOFUN,投放规模在不久前也才达到3万辆,而小型公司的投放规模可能只有几百、甚至几十辆。
 
        “在效率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每辆车每天要做5单才有可能实现盈利,但现在的情况是,站点太少、车辆太少,利用率很低。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一辆车每天能做到4-5单就已经是极限了。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共享汽车号称的“随取随用随还”仍是“纸上谈兵”。目前用户仍反映最大的问题是网点不够多。“周末或者节假日经常出现‘抢车’的情况,网点少还导致还车不方便。有的车内卫生较差,所以我每次都自己把车内清理干净。”有分时租赁用户表示。如果选用新能源车型,出行往返旅程超过车的续航里程,还容易有“歇”在半路的尴尬。
 
        “因此,车型少、车辆少、里程不够远,是多数分时租赁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而停车位少更是一二线城市分时租赁面临的瓶颈。
 
 
        “一位用户展示了某次使用TOGO(途歌)的出行页面,在支付“巨额”停车费后,他表示再也不会使用途歌出行了,90.3元的使用费用之外,还另外支付了60元停车费用。使用前缴纳押金,使用完提取押金的行为代表了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感。目前每周仍能收到途歌赠送的优惠券,但再也无心使用。途歌此前宣称体验感最好的“自由停放、接力用车”模式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却成为用户使用的“拦路虎”。
 
        “确定模式至关重要
 
        “就电车汇提出的“汽车共享(分时租赁)商业模式如何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与发展”问题,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研究中心吴小员副教授认为,要从多方面来看待和共同促进汽车共享(分时租赁)商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不能简单只强调资本的投入。
 
        “她认为,一是汽车共享(分时租赁)在我国商业化发展历程短,只有7年左右历史,远低于全球先行国家近70年的发展过程,我们的城市(分时租赁的目的地和落地点)与企业、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方对汽车共享(分时租赁)的理解、各方协同还需要时间,市场还需共同培育与壮大,商业模式还需要时间打磨与验证;二是汽车共享(分时租赁)在我国从一开始就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密切相关,这是区别于全球汽车共享发展特别关键的一点。这一产业基础或背景,使我国以电动汽车为主力车型的汽车共享(分时租赁)在重资产、重资源、重运营、重服务这“四重”方面,对单个运营企业在这四方面相关要素与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运营商如果在电动汽车以及牌照、相关的充电停车服务网点、维保等体系化落地资源的获得与运营能力方面,没有强大的相关基因和围绕新能源汽车全生态的支撑,很难远行。此外,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汽车共享(分时租赁)作为一种出行服务业态,在城市(区域)的落地要求很高,如何与不同特点的城市现有的综合出行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基础条件与特点,与当地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及其他出行方式有机结合,与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全生命周期、全生态的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相结合,在特定的细分出行市场、细分场景中,壮大运营商在电动汽车共享(分时租赁)、新能源网约车甚至电动物流车网约化,以及充电停车服务智能运维的综合运营能力,发挥自助、低碳、共享汽车出行的独特优势,使电动汽车共享(分时租赁)真正可持续健康融入城市出行,企业个体在商业上的成功才有扎实的基础。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今日热点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