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 浏览量:8262
  • 作者:
  • 来源:疯狂的火花塞
  • 时间:2022-05-06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自动变速箱有三大类AT、CVT和DCT。

AT变速箱可靠耐用,可以承受较大的扭矩,适合中高端大排量的车型;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CVT平顺省油,但是承受的扭矩有限,所以一般匹配中低排量的自吸发动机;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双离合虽然换挡效率最高,但是变速箱的稳定性和低挡顿挫不够理想。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在我们国产车型中,高端车型用AT变速箱,中低端车型清一色的双离合,使用CVT的国产车型非常少,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CVT钢带

首先就是研发制造方面的专利限制,第一代的CVT由荷兰的一家公司发明,采用橡胶带进行传动,由于传动效率太低,第二代的CVT采用金属带进行动力传递。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1995年,博世公司看到了商机,买走了CVT压力钢带的专利。后来舍弗勒集团又发明了链条式CVT。CVT变速箱的核心部件,就被这两家公司牢牢攥在手里,想要造出CVT变速箱,就必须要给这两家公司中的一个交专利使用费。别看日系车的CVT多么先进,传动钢带永远还是别人家的。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CVT难以控制

国产车在发展初期,深深体会过受制于人的痛苦,当年三菱发动机捆绑销售4AT,让各大自主品牌深受其害。如果国产车用CVT,不仅成本不好控制,可能又要看别人的脸色。所以国内研发CVT变速箱的车企并不多。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吉利的CVT来自邦奇、长安的CVT来自日产旗下的捷特科、上汽的CVT来自爱信,奇瑞的CVT是自己研发的,后来卖给了万里扬,但是核心部件还是博世的钢带。所以说,只要CVT钢带技术不开放,研发CVT变速箱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国产发动机不合适CVT

除了专利方面的限制,国产的发动机也不太适合用CVT。前面说过,CVT用钢带传动,所以无法承受较大的扭矩。市面上最先进的CVT,只能承受500Nm的扭矩,像万里扬这种普通的CVT最多也就只能承受250Nm的扭矩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日系车喜欢用CVT,主要是因为自吸发动机比较多,而国产车为了提升马力,早早就上了涡轮增压,1.5T的排量,最大马力在180Ps左右,最大扭矩很多都超过了280Nm,而丰田2.5L的自吸发动机,CVT能够承受的最大扭矩才250Nm。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如果国产发动机为了用CVT,把发动机马力做成和日系车一样的水平,恐怕离破产也就不远了,所以说,在涡轮增压发动机遍地开花的大环境下,国产车放弃CVT也是必然的选择

双离合 更适合自主品牌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双离合非常适合自主品牌。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保时捷和奥迪就开始在赛车上应用双离合,但是由于当时的电气技术比较落后,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直到2003年大众推出DQ250,双离合才算是真正开始发展。由于发展时间不长,专利门槛自然也就更低,而且双离合变速箱源自手动变速箱,研发难度相比于AT变速箱要小很多。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当前的国产车正是大力发展的时期,不管是费劲研发AT变速箱,还是走捷径采购CVT变速箱,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各大车企心里都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未来的路终究还是走不远。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小结

所以说,自主品牌坚持双离合,放弃CVT,选择性的使用AT变速箱,并不是因为双离合成本更低,也不是没有实力研发AT变速箱,而是在特定的阶段,做了特定的选择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随着长城9AT的落地,相信在未来,国产变速箱也会有精彩一面。

放弃CVT,拥抱双离合,选择性使用AT,国产车有何难言之隐?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