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锐减又赶上降税:新能源车市会遭遇寒潮吗?

  • 浏览量:2134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4-08

3月26日,《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下发,舆论一片哗然。与此同时,增值税下降带来的传统车企官方指导价的下降,甚至已经波及到了五菱宝骏这样的平民品牌。一升一降之间,是否意味着,高速发展的新能源路线,即将遭遇第一波寒潮?

新能源汽车是否会遭遇寒潮?不妨开门见山,先说说笔者的答案:不会!

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用户关心的核心,应当是产品本身的价值与实际成交价。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中,任何处于前端的设计,最终对用户所产生的影响,会经历相当一个相当复杂的博弈过程——就像一个漏斗,无论是降税,或是降补贴,对用户的影响程度,经层层过滤,会被逐级减轻。

降税,能多大程度惠及用户?

从大众、丰田等强势合资品牌的官方降价逻辑可以看出,真正降价的是以销量较低的各款车型顶配为主。至于其他车型的优惠空间?官方没有给出说法,意味着用户只能与经销商之间再做博弈,也许有进一步下探的可能性,但仅限于“可能”。

而那些以二线豪华品牌为代表的全系大规模官降的品牌,他们目前在终端执行的优惠价格已远远低于官降后的官方指导价,此次官降真正能给终端带来的进一步降幅,根据笔者走访以及用户数据反馈,可谓相当有限。品牌溢价能力的差距,通过“官降”一事,或许能窥见一斑。

笔者认为,在传统的市场中,稳定的价格认知度已经形成。增值税下降,更多地是为整个汽车产销的环节降低负担,给予主机厂和经销商(尤其是终端已经大规模优惠的品牌)一定的喘息空间。至于官降的影响最终抵达终端用户,那便是早已经过多层的过滤,仅留下“沧海一粟”,也不为过。

补贴退坡,新能源车卖出“天价”?

再谈降补贴一事,对于终端用户而言,上汽、广汽、比亚迪等企业已经纷纷声明,在6月25日前,过渡期新能源车型不涨价。这其中,企业的负担究竟会有多重?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以广汽GE3 530 和上汽荣威Ei5两款已上市且NEDC续航高于400km的纯电动车型为例(两款车型的退坡额度,对于大部分NEDC续航超过400km的车型,基本大同小异)。过渡期与2019年最终补贴,预计退坡幅度如下表所示:

过渡阶段,两款车型的主机厂均承担了这一补贴退坡的额度。笔者估算,通过增值税下降,以及厂家取消现有的终端优惠(目前纯电动车型在终端已有一定幅度的优惠,但较燃油车相对较少),大约能给一台目前补贴后指导价15万左右的车型,带来1万元左右的价格缓冲空间。

过渡期剩下的2.5-3万元左右的退坡,是主机厂面临的真正问题。那么,主机厂真的掏出了等额的真金白银,补贴这些车型么?恐怕未必!

以上汽2018年财报为例,含合资车企的单车平均利润在5000元左右,如果这部分补贴真正的是厂家所掏出的真金白银,意味着每销售一台纯电动车型,就要蚕食五至六台车的利润!以目前上汽乘用车月销5000台左右纯电动车型数字进行估算,上汽乘用车整体销量的一大部分,将会沦为“无用功”,这件事放在行业整体利润率大幅缩水的2019年,更是无法接受的!

唯一可能的解释,便是目前以上宣布“保价”的车企,自身对于过渡期的补贴差异,处于成本基本可控阶段。即使需要补贴一小部分的资金,至少通过保证销量,实现规模化效应,依然有可预测的降低成本空间。

至于过渡期结束后,第二阶的补贴降幅,笔者猜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应对措施:

部分车型在维持产品不变同时,官方指导价上涨1万元左右,结合取消已有终端优惠幅度,用户实际支付价约上涨1.5-2万元;

10-15万车型基本维持原售价,但是续航控制在300km左右,例如名爵纯电动EZS、吉利帝豪GSe等车型,本身电池成本相对可控,增加电池以获取额外0.7万元的补贴,得不偿失(不排除GE3、Ei5等车型重新推出短续航版之类的策略);

续航400km以上的车型,取消15万以下的低配版本,甚至出现以吉利几何A、广汽Aion S为代表的全新车型,用产品其他方面的溢价支撑电池成本的开销。

可以看出,足足7万元左右的补贴降幅,经过这样的漏斗机制消化,最终对用户的影响,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也许会形成“15万分水岭”现象——15万成为400km续航里程的分水岭,用户很难以低于15万的价格购买到续航里程超400km的车型。但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可怕,对么?

另外,插电混动车型受此次补贴退坡影响幅度较小,目前已有部分车型终端优惠幅度达到了今年退坡的2万左右差额,且这一差额的绝对值较小,即使最终用户成交价有所上调,幅度也会非常有限。今年过后,可以基本认为,插电混动车型的定价进入“完全市场化”阶段。

谁是博弈的弱者?

笔者必须承认,这一对终端用户产生影响的漏斗机制,也会有失灵的时候。不妨举一些反例,来进行一番“自我反驳”——

最近,大量的自主品牌车型开始提出“抢先体验价”理念,在官方指导价的基础上,直降一万的情况数见不鲜。例如荣威i6PLUS与比亚迪秦Pro,用户的实际终端价仅为7万元不到,用“低至冰点”形容确实不为过。

这是打破平衡之举!降税带来的喘息空间,部分车企宁愿咬牙直接释放给终端用户,同时还往往伴随着优惠期限的信息,刺激用户做出购买选择。笔者认为真正过了优惠期限,回归原价的车型恐怕寥寥无几!

在燃油车市场,自主品牌内部的可替代性,导致了又一轮“真刀真枪”价格比拼。显然,这种比拼已经超出了良性竞争的范畴,整个供应链都在承受巨大的负荷,价格博弈已沦为“负和游戏”!而这种“负和游戏”会不会再逐步向上延伸至整个主流市场?可能性非常大!

话分两头,在另一面,也会有一些新能源车型,成为涨价的“重灾区”。

在主流市场的视野之外,微型城市代步车将面临巨大的定价压力——续航不达250km与补贴彻底无缘,同时电池固定成本投入依旧较高,涨价在所难免!

另外,以小鹏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宣布接近20%的涨价,反映了部分造车新势力在供应商管理、规模化效应等方面,依旧处于弱势地位。而相反地,供应链实力较强的威马,能给出最高涨幅1万元的承诺,差距所在,一目了然!

虽然新的补贴政策对于各方而言是公平的,但是,如果造车新势力没有完成产品高端化定位与品牌建设,为自己赢得溢价空间,或者没有强大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去压缩成本,又或者没有充裕的现金流过冬。那么,补贴的退坡,对于这样的造车新势力,将会非常“不友好”。

增量依旧在新能源!

为何燃油车市场会陷入大规模的“负和游戏”?经济形势压力固然影响购车决策,但从产品本身而言,并不是车真的太贵了,而是市面上能打动用户做出选择的车型,越来越少,价格战成为最糟糕但却不得不采用的手段。换句话说,燃油车通过卖给原本预算更低的非目标用户,来维持原有的销量数字。

未来,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阶段性实施,在发动机研发层面,资金成本投入带来的用户可感知的产品价值提高,将会越来越有限。这将会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更低的领域。即使用户依然坚持燃油车路线,大部分车企也不会像马自达一般,依然把研发的重点落在传统的内燃机领域。这不是用户的选择问题,而是行业的选择趋势。

对于新能源车型,部分产品的劣势,并非全行业的滑坡,因此补贴退坡带来的更多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一批企业与车型,同时让市场的需求更回归理性。

最终能给车市带来增量的,依旧会是新能源车型。补贴每年都在退坡,但终端销量增长速度远高于行业平均值,意味着新的用户需求被激发。而新能源带给用户的产品体验,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当用户的选择逐渐发生转变,企业也乐于将全新的造型设计理念、智能化技术等,更多应用于一款新能源车型上。笔者大胆猜测,2019-2020年,也许有某几款新能源车型,达到主流市场的销量水平。这才是真正的增量所在!

这或许会是新能源行业的一场“小感冒”,但绝非直接给婴儿“断奶”。新能源车,已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巨婴”!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今日热点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